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教授观点 >> 正文
教授观点
蒲果泉—“1+2+3+4”人才培养特色
发布时间:2021-01-09    阅读:

所谓“1+2+3+ 4 ” 人才培养特色是指“一个头脑,两个工具,三个习惯,四项品质”。

我们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: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,熟练掌握外语、信息技术,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,拥有国际视野和财经思维头脑,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、复合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。其特色在于培养:“一个头脑,两个工具,三个习惯,四项品质”的人才。

因此,将“1+2+3+4 ” 称为我校办学特色也可,称为人才培养特色也可,称为办学理念也可,称为人才培养目标也可。就好像称西南财大是全国财经名校也可,是四川最好的大学之一也可,是全国211工程大学也可,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可。只不过是将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和范畴进行描述而已。但这一点,恰恰是学文科的人最应掌握的基本能力。也恰恰是最容易混淆和难以掌握的能力。你常常可以见到几个人在那里面红耳赤地争议某一经济或政治问题,各执一词,似乎观点各异,但高人一眼可看出来,他们并无本质分歧,只是语义分歧而已,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或论述问题而已,如果用一个图形将他们的观点表示出来,你会发现,在共同的范畴(如阴影部分)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,而他们认为非常不一致的地方本来各自说的就不是一个问题!

商业的谈判也是如此,应该把努力集中在寻找各方的共同点—阴影部分,这就是共赢的部分,掌握了这个能力,就具备了财经头脑。他目标明确、思路清晰、方法得当,带着共赢的心态而不是致对方于死地的心态进行谈判和合作,这就是—财经头脑。

当然,作为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,应该有更为准确的定义。(见《自评报告》1.5人才培养模式。执笔者:孟虹.杨大友)

“一个头脑、两个工具”是“才”的核心内容,“一个头脑”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,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,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财经头脑。“两个工具”是指能熟练运用外语和信息技术两个工具。一个头脑的核心是建构学生财经思维模式,除“智商”培养外,更注意“情商”和“财商”培养;两个工具是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,超过这个阶段,一个人将花数倍的精力才能掌握同样的内容。“一个头脑,两个工具”符合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对财经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,符合大学生智能发展的客观规律。

谈起“一个头脑,两个工具”,要追溯到27年前,我刚从西安有色研究所考到西南财大工经系读研究生,我在科大读本科的一位同学到这儿读研究生早我几年,他告诉我:“这儿是伪科学,没什么可读的,上面有个什么说法,他们就给他自圆其说。学好英语和计算机今后总是有用的”。

同学的经验之谈总是胜过前辈的谆谆教诲。他的话,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几年研究生学习,我是带着批判的眼光,用文理比较的方式来研究、看待财经这门科学的。我发现,文科和理工科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。理工科的学习,犹如建一栋大厦,每门课程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关系,没有下一层,就不可能建上一层,要想建一栋高耸入云的大厦,就必须把地基打深,打牢固。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,有的如大厦之上下层,相互依存、密不可分、次序井然、不可逾越,有的如大厦之墙壁,缺一处,虽不影响大厦之建成,但终究犹如墙上少一块砖、多一个洞,总是一个遗憾或叫漏洞。

而文科则不一样。文科的学习,犹如编建一个铺天盖地的天网,网越大,囊括得越多,甚至可以揽天地于怀中。至于这个网或许有许多漏洞,倒也无关紧要,抓大放小,自古文人都有不拘小节之风。

所以理工科重在精深,而文科重在博大。理工科不精,则是一栋烂尾楼,好高骛远,半途而废,全无用处,全都浪费。理工科不深,则浅尝则止,难成大器,但仍有小用,仍如一栋小宅,倒也实用。

文科必须博大。心不高远、智不博大,学文科必陷入风花雪月,人也许精细,但雪花膏气味太重。办事作文,精雕细刻,一派匠气。

说了半天,无非是想说明:文科并非如我那位师兄所说是伪科学。只不过他不同于理工科,有自己的思维方式、研究方式,最后体现出来的是办事方式。

说到这儿,顺便想说另一件事。近些年许多文科领域的研究者可能被人骂“伪科学”多了,想用理工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,如经济学流行数学模型,教育学也想在实验室发现规律。我认为这才是在搞“伪科学”。你想经济学最终要决策者使用,你用决策者完全不懂的语言,吹得他云里雾里,用你不是,不用也不是。弄得经济学犹如巫术,只有巫师知道自己在说什么。这倒也好,其他人无从评论,只有你是神的代言人。

记得当年我在写博士论文时,论文初稿出来后,导师对我说:“现在都讲数学模型,你论文里面还是多点模型,显得科学些”。我是理工科出身,加数学模型对我是小菜一碟。我把本来用文字说的非常清楚的内容用模型加以表示,果然论文显得更加科学、更有深度!我当时深感:所谓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,本质是装饰性而不是科学性的。

兜了一圈,还是想说明文科学生几年大学生活下来,学的关键是文科的思维方式,没有必要在理工科的那一套上花功夫。我这儿对我的财经类的学生提的是财经头脑。

自85年来我读研究生开始,经过了十几年的思索和总结,十年前我办学之初,就明确地提出了“一个头脑,两个工具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它的内涵是指:财经人才,重在培养他的胸怀,他的品格、他的价值观和他的思维方式,所有知识和技能都是围绕着头脑的培养而展开的,为知识而知识的学习是毫无价值。有没有特别重要的知识或技能呢?有,那就是两个工具。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两个工具?一是因为时代的要求,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财经人才必须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财经问题,才可能高人一筹,才可能不被时代淘汰。全球一体化又要求新一代财经人才必须掌握英语工具。第2个原因我在“双语教学”一文中重点讲了,就是学习的时效性原因。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,学习同一门功课效果不同。或者说不同的功课,随学生的年龄不同,学习的效率有的呈上升、有的呈下降趋势。例如财经类的课程,如《市场营销》、《管理学》、《战略管理》、《经济学原理》等,其学习的时效性随年龄增大而上升。也就是说,学生随着年龄增大,经历丰富,对这些课程的理解、掌握也更加容易了,原来百思不解现在一下就懂,原来一知半解后来触类旁通。另外有一些课程,其特点是逻辑严密,对记忆力要求高,如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、英语等等,其学习时效性随年龄增大而下降。、

很多人都有体会,过去一天可背十个单词,现在十天也背不住一个单词。因此,我们设计课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时效性这一关键问题,让学生的学习高效。

所以说,“一个头脑,两个工具”抓住了关键,抓住了重点。顺应了时代潮流,体现了教育思想的精华,使学生事半功倍,是我们办学思想的精华所在。

“三个习惯,四个品质”是对“一个头脑”的升华和补充。有人向我建议,认为“头脑”更多的是“才”的含义、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勉强,不具体。我认为有道理,于是就有了“三个习惯,四个品质”。它是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,是一个合格财经人才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,是学院育人的首要任务。三个习惯是:“自信、自律、自学”三个良好习惯;四个品质是:“忠孝、廉耻、诚信、勤奋”四个做人的品质。忠孝包括忠于自己的祖国,忠于自己的组织,忠于家人和朋友。三个习惯、四项品质不是理论知识,学院将它们融入整个校园的学习、生活的一言一行、一草一木中,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学风、校风中。(见《评审自评报告》1.5《人才培养模式》.孟虹.杨大友文)

特别要指出的是“三个习惯”是针对我们的学生的特点而提出的,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。假如我面对的是北大、清华那类的学生,我提出的习惯要求就不是这三个了。同样,“四项品质”也是针对当前社会的特点及财经人才的要求而提的,如果今后社会在变化,学校在发展,我们培养的学生也许不仅局限于财经类,这个提法也许要调整。

绵阳校区:四川省绵阳市科创园区园兴西街2号  /  成都校区: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龙潭总部经济城内  / 德阳校区: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大学北路99号
版权所有: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© 2002-

川公网安备 51079002110064号
蜀ICP备06016397号